許煜的新書《Post-Europe》剛由美國Sequence Press和英國Urbanomic聯合出版,並將於9月由MIT Press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發行。
內容簡介:
隨著全球資本主義勢不可擋的擴張,二十世紀歐洲哲學家們所談論的無家可歸狀態——海德格爾宣稱這已成為「世界的命運」(Weltschicksal)——注定會變得越發病態。但與其幻想著一種不可能的歸家(home coming),許煜指出,如今思考必須從無家可歸的狀態出發。
許煜吸收了吉爾貝·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和揚·帕托契卡(Jan Patočka)的哲學思考以及西田幾多郎(Kitaro Nishida)、西谷啓治(Keiji Nishitani)、牟宗三等人的思想,以構想一種後歐洲思考的哲學計劃。如果亞洲與歐洲要設計出對抗資本主義、技術以及行星化的新模式,那麼這既不是通過中和差異也並非回歸傳統,而是以東西方思想間的個體化來實現。
目錄
Preface 序言
Prelude: The Standpoint of Heimatlosigkeit
序曲:無家可歸的立場
§1. Planetarisation and Heimatlosigkeit
§1. 行星化與無家可歸
§2. The Affirmation of Heimatlosigkeit
§2. 無家可歸的肯定
Chapter One: Philosophy and Post-Europe
第一章:哲學與後歐洲
§3. The Spirit of European Philosophy
§3. 歐洲哲學的精神
§4. The Constitution of Post-Europe
§4. 後歐洲的構成
§5. Individuation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
§5. 個體化與思考的任務
Chapter Two: ‘What Is Asia?’: A Question
第二章:「何謂亞洲?」:一個提問
§6. The Question ‘What Is Asia?’
§6. 「何謂亞洲?」的問題
§7. Technology and the Limit of Comparative Studies
§7. 技術與比較研究的局限
§8. Individuation of Thinking and the Pursuit of the Universal
§8. 思考的個體化與普世性的追求
Coda: The Good Post-Europeans
尾聲:好後歐洲人
§9. After Nietzsche, the Good European
§9. 在好歐洲人尼採之後
§10. The Magic Tongue
§10. 神奇的舌頭
Bibliography
參考書目
Index of Names
人名索引
Index of Subjects
主題索引